首页 > 高考动态 > 正文

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024-06-17 18:32:33 | 好学网

今天好学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考录取率是多少?,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一览:

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惠来县隆江中学2022年高考本科录取率

54%。根据查询惠来县隆江中学官网发布的公告可以得知,该院校在2022年参加中考的总人数为954人,其中升学的人数为516人,录取率在经过516÷954X100%计算后得到的结果为54%,具体的相关信息可以到学校官网查询。

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1995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253万人。录取人数为93万人,录取率为37%。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3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 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扩展资料

改革过程

1、70年代重新恢复高考众人争过独木桥。

2、1952年,我国的高考制度创立,“文革”期间曾一度中断。

3、1977年,高考恢复。全国570万考生,当年共录取了27.297万人,高考录取率仅有4.8%。

4、1978年,又有610万人参加高考,录取率仅为7%。

5、1979、1980两年,高考录取率依然低于10%。直到1981年,高考录取率才达到11%。

6、1984年,我国开始保送生的试点,即由中学推荐,高等学校考核同意,免予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校学习。

7、1984年9月,英语正式被列入高考主考科目。此后的几十年里,英语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考试科目。

8、1985年首先在广东省进行了英语、数学两科的试点。

9、1988年,这项改革试验扩大到语文、数学、英语等5个学科,英语科则扩大到全国17个省(市、区),涉及100万考生,经过由点到面的改革实践,上海、浙江先行试点普通高中毕业会考。

10、1989年7月,原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试行高中会考制度,并在会考的基础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

11、1989年原国家教委决定将标准化考试在全国推行。

12、20世纪90年代初,保送生计划人数曾一度扩大。但保送过程中出现了中学为了提高名牌大学的升学率,“推良不推优”的倾向,出现了申报作假、干部和教师子女保送比例过高等现象。

13、1991年,湖南、云南、海南三省于1991年进行了在高中会考基础上减少高考科目的改革。

14、1995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会考后的高考“3+2”科目组设置方案,即语、数、英三科为必考科目,文史类加考政、史;理工类加考理、化,每科满分原始分150分。

15、1999年教育部规定,全国所有保送生都必须参加综合能力测试。

16、1999年在“3+2”高考科目改革8年后,广东省率先探索“3+X”高考科目改革方案。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为必考科目,“X”是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选择1-2科。

17、“3+X”科目改革的实施,在客观上改变了以往全国一张试卷、一种高考模式的状态,多样化的高考模式初露端倪。这一改革对考试内容改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

18、2000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分省命题,上海、北京率先单独组织高考命题工作。同年,北京、安徽等省区市试行春季高考改革,一年举行两次高考,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格局。

19、2003年教育部在北大、清华等22所著名高校扩大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在自主考试与面试的基础上进行初选,入选考生参加全国统考,成绩达到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可以由学校决定录取,招生比例为学校年度本科招生计划的5%。

20、2004年内蒙古率先取消春季高考后,安徽、北京也相继选择退出。与此同时,参与自主命题的省份也在逐年扩大,已有16个省市区全部或部分实现了自主命题。统一考试的格局被打破,统一招生方式也在试图破冰。

21、2005年夏天,在中央领导的亲自批示下,由教育部、中宣部等多个部委牵头组织启动了素质教育大调研。最终完成了《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报告》。

22、2006年,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扩大到53所大学。这项改革使高校有了更多的招生自主权,扩大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操作空间,同时对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

23、2010年,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发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成为高考改革的三大关键点,高考改革正式进入“窗口期”。

24、2013年,在教育部的牵头下,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制订工作再次开展,在“文理分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高考成绩”等重大改革措施上,各方争论很多,迟迟难以通过。

25、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出台,高考改革被纳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多项具体化的高考改革措施明确被提出。

26、2014年8月29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等4份重要文件。

27、2014年9月3日,《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

28、2015年5月,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残疾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暂行)》,包括:提供现行盲文试卷;提供大字号试卷;优先进入考点、考场等。

29、2015年5月21日,北京教育考试院召开高考考务工作会。2015年高考,考生依然必须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入场,如果考生忘记或者遗失了身份证(或准考证),监考员可以先验证考生相貌,

如果与准考证存根上照片相符,可以先安排考生进场考试,要求考生下一科考试时带来。

参考资料: 好学网

百度百科—高考

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隆安县的教育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办官立隆安、公立南圩、小林、乔建两等(高、初两等)小学堂和公立那重小学堂。这是隆安废科举兴学校之始。小学堂实行癸卯学制,学生读经科,不收女学生。清宣统三年(1911年)设隆安官立初级女子小学堂,但男女仍不能同校。
民国元年(1912年),成立广智国民学校,后改区立广智高初合校(今杨湾圩)。民国2年起,实行“壬子癸丑学制”,废止小学校读经科,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校。是年,全县有两等小学堂5所、初等小学堂6所。民国6年,成立隆安东区区立玉成高等小学校(今那桐镇)、西区区立养正高等小学校(今南圩乡)、北区区立成德高等小学校(今雁江镇)等3所学校。民国7年成立群英、聚贤两所小学校,民国12年并为区立群贤小学校(今丁当乡)。民国8年,成立区立镜山高级小学校(今马村)、东区区立育贤小学校(今白马圩)、区立震东小学校等3所。
民国13年,官立隆安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一小学校,东区区立玉成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二小学校,公立乔建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三小学校,西区区立养正高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四小学校,北区区立成德高等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五小学校。民国14年,兴贤两等小学堂改为县立第六小学校,区立广智高初合校改为县立第七小学校,区立镜山高级小学校改为县立第八小学校。民国20年,区立群贤小学校改为县立第九小学校,区立震东小学校改为县立第十小学校。至民国23年,全县计有小学187所(其中中心校10所,村、街小学177所),在校学生9717人,教职工347人。
民国24年,实施省颁国民基础教育六年计划,实行“三位一体”制度。乡长兼任乡民团队长及中心学校校长。乡公所、乡队部、中心校合署办公,每乡设立中心国民基础学校一所;每村(街)设立村(街)国民基础学校一所。县立各小学校改为乡中心国民基础学校,除归并中心校外,其余小学均为村(街)国民基础学校。同年,县官立初等女子小学裁并县立第一小学。小学学制由“六三”制改为“四二”制,即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开设国文、算术、历史、地理、公民、图画、音乐、体育等课程。民国31年奉令删减“基础”两字。从此,小学有“乡中心国民学校”和“村(街)国民学校”之分。是年,全县有乡中心国民学校17所,村(街)国民学校245所、450个班,教职员496人,在学儿童14147人,占应入学儿童的81.1%。
民国38年,全县有中正(今城厢)、安良(今属城厢镇)、保甲(今属南圩乡)、南圩、杨湾、雁江、小林、博恭、乔建、板罗、古潭、那桐、那重、丁当、白马、敏阳、留德(今属雁江镇)等17所乡中心国民学校,159所村(街)国民学校,小学教师376人,小学生11953人。
1950年,因土匪暴乱,除县城一间小学、学生74人外,各乡村小学校无法上课。经过清匪反霸,1951年,全县有城厢、震东、南圩、大同、雁江、留德、杨湾、乔建、板罗、博恭、古潭、小林、敏阳、那重、那桐、丁当、白马等17个学区81所小学校上课,学生6309人。1953年,镇结县都结区划归隆安管辖,全县增加都结、同乐、陆连3个学区。是年,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各小学将原来春、秋两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学制仍沿用“四二”分段制。教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初小课程设有语文、算术、体育和音乐;高小有语文、算术、珠算、自然、地理、历史、体育、图画和音乐。
1956年,县政府文教科组织整顿工作队,分五批深入各小学校,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帮助教师树立人民教师的光荣感,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全县小学教育得到新的发展。1957年在县城创办船民小学。1958年,全县共有小学183所,学生28322人,教职工634人,比1949年分别增长4%、137%及68.6%。1959年,增设屏山、刘家、布泉、兴隆等4个学区。
1960年国民经济困难,全县精简小学教师350人。1963年,全县在校小学生22956人,比1958年减少18.9%。1964年,实行“全日制学校和半耕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全县办了一批半耕半读小学(简称耕读小学),学生半农半读,教师半农半教,适龄儿童入学率明显增加。到1965年,全县有各种小学557间,教职员752人,在校学生34001人。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内耕读小学全部停办。1967年,全县备小学停课“闹革命”,学校领导靠边站,学生自由放任,学校规章制度荡然无存。1968年,各大队成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领导小组(简称贫管会),并派宣传队进驻23间完全小学领导“斗、批、改”(当时全县有25间完全小学),还派505名工人、贫农、民兵到各小学兼任教师。语文课以《毛主席语录》、《老三篇》为教材,数学课以计算与农田基本建设有关的面积为主要教学内容。废除考试制度。1969年,农村小学全部下放大队管理,公办教师全部调回本村任教。教师本人的工资交给生产队,由生产队计工分付报酬。与此同时,改学制六年为五年。1972年,推行江青反革命集团炮制的“两个估计”(解放后17年“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大多数教师的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教师思想负担沉重,上课提心吊胆。1974年,批判学校“修正主义”回潮,把尊师重道说成是师道尊严,致使教学秩序更加混乱。同年,各小学贯彻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实行开门办学,组织师生学工学农,校内大办小农场、小林场或小工厂,校外与工厂、农场挂钩,定期到校办厂、场和到挂钩单位参加生产劳动。1975年,开展“教育学大寨”,搞农教对流:将部分教师下放生产队劳动,从农村中选出对等人数的贫下中农来校任“教师”,上阶级斗争课。教学工作处于无计划、无要求、无制度的混乱状态中,学生学业成绩十分低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隆安县小学教育获得新生。增设那湾、龙会、四联3个学区,全县共27个学区。各小学认真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文革”前各小学原副教导主任以上的领导67人全部恢复领导职务。平反冤、假、错案22人,改正错划右派29人。因小学教师严重缺额,回收1960年精简回家当农民的小学教师342人,还调整和压缩各小学附中,将担任附中教学的原小学教师117人调回小学任教,充实了小学教师队伍。1980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4218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
1981年以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各乡镇制订了普及小学教育规划,发动群众修建校舍。1981—1983年,全县各小学共维修危房2万多平方米。1983—1985年,全县新建20幢小学校舍大楼。1984年,按照机构改革精神,全县128间小学调整了领导班子。乡(镇)中心校配备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村校一般配备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调整后的学校领导班子227人,平均年龄41.5岁(比调整前年轻7岁)。具有大专文化2人,中师、高中138人,初中80人,小学6人。新班子成员年富力强,文化水平比较高。至1985年,全县有10个乡镇普及初等教育,占乡镇总数的77%;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的村共88个,占村总数的66%。据年末统计,全县共有小学校133所,教学点520处,合计653处;在校学生41257人,小学教职工2091人(含民办)。其中教师188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9.5%。全县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为60.1%,高于全自治区,而低于全国的比例。 民国20年(1931年),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成立,是隆安创办普通中学之始。是年春,招收初中新生两班,学制三年;附设初师一班,学生共127名,教师6人,职工4人。民国31年春,增设国中(即国民中学)两班。初中偏重于升学准备,初师和国中偏重于就业准备。国中学制为四年一贯制,学生读满三年可报考高中,毕业后服务两年以上准考农、工、商及师范等专科学校。民国33年9月,桂林私立立达初级中学迁至雁江上课。民国36年,立达初中停办,私立成德初级中学在雁江成立,校址在雁江文武庙(今雁江供销社收购仓库)。民国37年8月,私立兴贤初级中学在那重成立。至1949年,全县共有3间初级中学,教师29人,在校学生631人。
解放后,县内原私立中学全部停办,原私立中学的在校学生拨归隆安县立初级中学。1950年,贯彻县人民政府教字第一号文件,废除国民党开设的“党义”、“公民”、“童子军训”等课程,学校向工农开门,优先照顾工农子弟入学。是年,隆安初级中学有学生258人,毕业43人,教职员工32人。1953年,按照全国统一规定,始业、毕业于秋季,隆安初级中学将原春、秋两季招生改为秋季招生,初38班第五学期提前毕业。此后,教学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有政治、语文、代数、平面几何、物理、化学、英语、动植物、历史、地理、体育和音乐等。定期考核,采用百分制,实行学年升留级制度。
1956年秋季,隆安初级中学增设高中部,招收高中新生107人,学校改名为隆安中学,成为全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实行“三·三”分段制,初中3年,高中3年。高中开设政治、语文、代数、立体几何、物理、化学、英语(或俄语)、生物、历史、地理和体育等课程。从此,结束了隆安县无高中的历史。同年,在杨湾区百朝乡及那桐区那桐乡各设一所初级中学,分别名为隆安县第一初级中学(简称一中)和隆安县第二初级中学(简称二中)。全县中学生总数由上一年的498人增到880人。中学教师增长50%。1958年,在“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指引下,全县开办12所民办中学,学生1214人,全县中学生总数达2587人,比1956年增长193.98%。1960年至1962年,国民经济发生困难,为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民办中学陆续停办。1965年,全县普通中学有完中1所,初中21所,在校学生由1950年的258人,增加到2796人,教职工由32人增加到15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大批师生离校串联,“停课闹革命”,到所谓阶级斗争的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1967年春,在上海“一月革命”的冲击下,各中学领导被当作“走资派”打倒,不少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黑五类”关进“牛棚”。当年夏、秋期间,解放军分别进驻隆安中学和那桐初中搞军训。1968年,“复课闹革命”,各中学先后成立革命委员会。接着由工人、解放军、贫下中农代表组成的工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别进驻隆中、一中和二中开展“三查一清”运动(查走资派的幕后活动、查叛徒、查地富反坏右分子的破坏活动,清理阶级队伍)。在“三查一清”中,三所中学共被揪斗49人,其中被迫害致死11人。
1969年后,各公社掀起办中学的热潮。1970年,乔建、丁当、都结三个公社开办初级中学,兴隆大队完小首先开设一个附中班。随后,在全县108个大队的完全小学中,有96个开办附中。1972年,杨湾、那桐两个县办初级中学改为完全中学。南圩、雁江、那桐、乔建、小林、丁当、都结、布泉、屏山等9个公社初级中学也办成完全中学。当年全县招收初中82个班,高中18个班,在校中学生8853人,比1968年增长3倍。备中学将“三·三”制改为“二·二”制。没有全国统一教材,废除考试制度,推行所谓推荐、选拔“根正苗红”学生入学。学生成绩低下。1973年以后,各中学大搞开门办学。那桐中学率先在定元开辟校办农场,学生轮班进场劳动,并且定期到附近厂矿、社队“学工学农”。县教育部门推广那桐中学“经验”后,全县有9间中学与13个工厂实行厂校挂钩;有4间中学与4个农场挂钩;有45间学校(含小学)与973个生产队挂钩,组织师生参加劳动,学工学农。从此,参加劳动感了中(小)学生的主课,课堂教学成为副课。1975年,贯彻自治区“教育学大寨”会议精神,全县12所中学的高中班,分期分批到生产队“开门办学”一个学期。到1976年5月,先后下去两批,共25个班,1414名师生。如那桐公社中学初10班,在1975年下学期和1976年上学期中,去大滕村伐木建校、建农场一周;到龙江村烧砖瓦和搞农场劳动一个月;去方村修水利一个星期;挑肥泥下田搞深耕改土一周;到挂钩生产队劳动两次,每次半个月;还有突击性的支农活动,平均每月两天。在校内,还安排半天建校、种菜(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生产青菜150公斤,拾牛粪250公斤以上)、管理甘蔗和搞沼气池等。上课时间不到一个学期的三分之一。
70年代初,由于各公社盲目发展普通中学,师资严重缺乏。许多小学骨干教师被“拔”到初中任教,初中骨干教师“提”到高中上课,致使小学师资力量薄弱,而中学教师的水平也普遍低下。加上后来的“开门办学”,劳动成了学生的主课,造成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79年,小学升初中的录取分数线,高的才50分,低的仅14分,初中升高中的录取分数线,有的学校只有90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各校领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县办中学由“二·二”制改为“三·二”制(初中3年、高中2年)。中学课程14门: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农基、体育、生理卫生、音乐、美术,并进科目8至9门。全年52周。初中每周上课28课时,高中每周上课29课时,自习6课时。文体、科技活动5课时,保证中学生每天有9小时的睡眠时间。各校恢复成绩考核和升留级制度。
1979年,隆安县城镇中学在县城成立。同年,各中学认真贯彻部颁的《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和《中学生守则》。各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三育一起抓,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积极探索教学规律,教学质量开始回升。1979年高考全县被录取45人,比1978年增加26人。
1980年,布泉、屏山、小林、丁当等公社中学只招收初中新生,1981年,南圩、雁江、那桐、乔建、都结等5个公社中学也停止招收高中新生。隆中、那桐、杨湾及城镇等4所县办中学招收高中15个班,学生750人。实行全县统一招生,择优录取。先隆中,后一中、二中,再到镇中。镇中主要招城镇学生。
1982年,县办完中开始改五年制为六年制。各公社中学的初中班及学区附中,也改二年制为三年制。当年,全县有177名考生分别被区内外13所大专院校和25所中专学校录取。其中大专67人。中专110人。按参加统考人数(348人)计算,升学率为40.8%。有4名考生被全国重点大学录取。这是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录取大专院校人数最多的一年。1983年下半年开始,公社中学全部停办高中班。
1984年,全县各公社中学一律改为乡(镇)初级中学。县办高完中配备行政领导5人:校长、副校长各1人;正副教导主任各1人,总务主任1人。各乡(镇)初中、联办初中配行政领导3人:正、副校长(或副教导主任)各1人,教导主任1人。1984年12月18日,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敏阳乡初级中学。1985年4月5日、8月19日,县人民政府分别批准设立杨湾乡和古潭乡初级中学。同年5月13日,批准将杨湾中学高中部改办职业中学,初中招生不改变,实行一间学校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1985年,全县有隆安中学、杨湾中学、那桐中学、城镇中学、浪湾华侨农场中学等5所高完中。隆安中学是县重点中学。乡(镇)初级中学有:雁江、杨湾、都结、布泉、南圩、乔建、小林、那桐、古潭、丁当、敏阳、屏山等12所;联办初中1所。在校中学生9796人,其中初中8087人,高中1718人。全县中学教职工为794人,其中初中646人,高中148人。同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26.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清末,隆安县各小学堂设堂长、教习、副教习、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全县官立、公立五间两等小学堂及小学共有教职员17人。民国13年(1924年),改学堂为学校,各学校设校长、校监(即教务主任)、教员、助教员。民国20年,隆安县立初级中学成立,设校长、训导主任、教员、干事等职。民国24年,实施国民基础教育后,小学设校长、教导主任、教员,中学设校长、教导主任、训导主任、教员、干事等职。清末的官办学堂教习由地方绅士推荐,报经教谕、训导委任,堂长由县知事批准任命。塾师有聘请、自任两种。民国时期,中学校长一般由省教育厅提名,报请省政府任命,有的由县长选聘,报经省政府加发派令;小学校长由县长任命。民国32年以后,中学教师的任用,均实行聘请制。小学教师多数由同乡同学亲朋的荐引,由县长委任。中学教师有的由校长选聘,报经省政府加发派令;有的由校长直接聘任,呈报省政府备查。中学的教导主任、事务员、出纳员及其他职员多数由校长直接选聘。小学教师按规定要选用师范毕业生,但多数由熟人介绍任用。
解放初,隆安县中学教师大部分是留用解放前的原中学教师;小学教师,由区、乡政府物色挑选农村知识青年出来任教。后来,中小学教师的来源主要是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其中有县里培训的师范生,也有国家分配的师范生。民办教师则由群众推荐、学校考核、乡政府审批,呈报县教育局备案而任用。至1985年,全县有小学教职工2091人(含民办),其中教师1882人,占教职工总数的89.5%,平均每位教师负责学生数为21.8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小学教职工中民办教师有955人,占小学教职工总数的45.7%。小学教师中,具有高中、中师毕业以上文化水平的904人,占小教总数的49.8%,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全县中学教职工为794人,其中初中部646人,高中部148人。平均每位教师负责的学生数为:初中12.33人,高中11.61人,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初中教师中,大专毕业或肄业的66人,占总数的10.22%,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高中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毕业的32人,占总数的21.62%,低于全区、全国的平均水平。

以上就是好学网整理的高考录取率是多少?相关内容,想要了解更多信息,敬请查阅好学网。
与“高考录取率是多少?”相关推荐
高考的录取率是多少?
高考的录取率是多少?

高考的录取率是多少? 高考的录取率因地区、年份、招生计划和报名人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全国整体来看,2023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1291万,全国985录取率2.6%,双一流和211录取率5.6%,一本录取率13%,二本录取率40%。 不同省份的录取率也有所差异。例如,河南省的985录取率仅为0.84%,居全国倒数第一。而湖南省在2023年的高考中,本科录取率为35.5%。 另外,录取率还

2024-06-15 20:20:41
各省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各省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022年各省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022各省高考录取人数及录取率如下: 1、广东省2022年高考录取率:76.16% 2022年广东省高考人数为67.2万人,各批次总共的录取人数为51.18万人,因此高考录取率为76.16%左右。 2、江西省2022年高考录取率:81.78% 2022年江西省高考人数为57万人,各批次一共录取了46.61万人,录取率约为81.78%。

2024-05-27 19:30:09
我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我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我国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1977~2021年历年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一览表 一、高考人数变化情况 (1)高考人数的第一波爆发是在1977年开始的前三年,尤其是1977年和1978年。大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乡下青年开始返城参加高考。由此,引发第一波高考人数的高潮。但这只是历史原因引发的,并没有持续性。很快地,从1981年开始至1999年,在近20年时间里,国内每年的高考人数几乎都只有10

2024-06-15 20:06:19
辽宁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辽宁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辽宁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辽宁省高考录取率约为83.5%。根据查询中国教育网,辽宁普通高校各科类招生计划总计为188037人,较减少15536人。其中本科计划为115177人,减少7437人。报考时,高校录取位次信息仅可作为大致参考,招生计划数和报名人数变化大。 辽宁本科录取率 56%。 根据查询精英考试网得知,2022年辽宁高考报名人数为24.5万人,本科录取率56%;一本录取率31.1

2024-06-16 06:53:14
河北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河北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河北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该2022年河北省高考录取率是41%。 2022年高考中河北省的本科录取率为41%,录取本科生26万人,985录取率为1.48%,211录取率为4.42%,一本录取率为25.8%。 河北高考是指河北省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是考生进入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并由河北省教育考试院负责组织。 河北省一本录取率 一、什么是高考录取率 高考录取率是指实际录取专科以上

2024-06-15 22:49:00
成人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成人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成人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成人高考),是为中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选拔合格的毕业生以进入更高层次学历教育的入学考试,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全国招生统一考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起点本科(简称 专升本 )、高中起点本科(简称 高起本 )和专科(简称 高起专 )三种。 成考的通过率高达90%,成人高考大多数都是在职人员考的,成人

2024-06-17 00:55:23
北京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北京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北京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022北京高考一本录取率:46.02%。 2022北京高考211录取率:13.99%。 2022北京高考985录取率:4.29%。 一本录取率指该省所有高考考生中,被一本高校录取的人数比例。全国平均大约是12.43%。 985录取率指该省所有高考考生中,被985高校录取的人数比例。全国平均大约是1.62%(这个是所有高考考生为分母,而不是所有高考适龄人口做分

2024-06-17 10:05:06
2023年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023年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023年高考录取率是多少 2023年全国高考录率高达90%,1291万人高考,仅190万人落榜。 2023年的高考人数1078万,本科录取率是41%,一本录取率在20%左右(各省数据不统一);总体录取率接近93%。高考的录取率是非常高的。 第一,曝2023年高考录取率高达90%,即十个人参加高考,9个人会被录取 如今很多人对高考非常紧张,生怕自己的孩子考不上。但是从第三

2024-06-17 17:33:13